動物實驗中影響動物麻醉的因素有哪些?
一、動物自身因素:
1 年齡和體重
動物對麻醉劑的反應隨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。有人將大鼠、小鼠按年齡分成幼年、成年、和老年3組,觀察年齡對乙醇、戊烷和二氯乙烷等急性毒性的影響。按 LD50及麻醉濃度觀察,敏感性顯示為幼年>成年>老年。對毒物反應的年齡差異,可能與毒酶活性有關。幼年動物因缺乏這些酶,故對物毒很敏感。新生大鼠約在出生后8周內酶才達到成年大鼠的水平。大鼠的葡萄糖醛酸轉換酶,約在出生后30D才達到成年大鼠的水平。另外,幼年動物,特別是剛出生的動物,肝腎功能未發育*,麻藥消除能力低,這些因素使游離型麻藥及進入組織的藥量增多,易發生蓄積中毒現象。
體重小的動物每單位體重的基礎代謝率較大動物高,因此,動物越小,每單位體重所需的藥劑量越大。一些慢性實驗,觀察時間較長,可選擇年幼、體重較小的動物做實驗。
2 性別
實驗證明,不同性別的動物對同一麻醉劑的敏感性不同,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也不盡一致,雌性動物性周期不同階段和懷孕、授乳時的機體反應性有較大的改變,因此,一般情況優先選雄性動物或雌雄各半做實驗。雄性動物的基礎代謝率較雌性高,孕期中雌性動物代謝率增加,對麻醉劑比較敏感。如角新堿用于5~6周齡的雄性大鼠,可以見到鎮痛 效果,如給雌性大鼠則沒有鎮痛效果。3月齡lWistar大鼠攝取和排泄乙醇量按單位體重計算,雌性比雄性多。
3生理和健康狀況
體瘦、肌肉發達的動物較脂肪多的動物所需藥量大,這是因為相對非代謝組織,其基礎代謝率較低。活動可增加代謝率,因此,好動的動物所需的麻醉量大。身體狀況差的動物,所需藥量小耐受性降低。易發生中毒現象。犬食量不足或體重減輕10%~20%后,麻醉時間顯著延長。
5 動物飼養
保證足夠的營養供應是維持動物健康的重要因素,其中飼料對動物的關系更為密切。動物的生長、發育、繁殖、抵御麻醉劑的能力及一切生命活動都依賴于營養豐富的飼料。動物在麻醉之前一周應提前到位,給于精心的飼養管理,使其處于良好的健康狀態。飼喂營養均衡的飼料,營養成分不能過高或過低,如大量食肉的犬其基礎代謝率提高90%;小鼠的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低于20%易產生腸道;豚鼠飼料中維生素缺乏易引起壞血病。
二、環境因素
1、溫度
在一定范圍內,溫度緩慢的變化,機體可以進行自動調節與之相適應。但變化莫測過大或過急,對機體將產生行為和生理等不佳影響。因此,實驗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都能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,對**的敏感性升高,易發生中毒現象。因此影響麻醉效果。
2、濕度
濕度過高,微生物易于繁殖,過低(低于40%)易導致灰塵飛揚,對動物的健康不利。空氣的相對濕度對動物的體溫調解也有密切關系。在高溫情況下其影響尤為明顯,如濕度在40%以下,大鼠易發生壞尾病,在低濕度條件下,大鼠或小鼠的哺乳期的雌鼠易發生吃子現象。濕度對動物的體溫調解和健康狀況的直接影響,間接影響著動物對**的反應性。因此,進行動物麻醉的實驗室,相對濕度宜在40%~70%之間,50%±5%較好。
3.空氣的流速和清潔度
實驗動物其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一般均比人類大,因此氣流對動物的影響也較大。空氣流速一方面影響動物體表散熱,尤其對麻醉狀態下的動物的體溫影響大。另一方面,適當的空氣流速,可將實驗室內污濁的氣體,如氨氣及時排出。實驗表明,實驗動物所在環境空氣中,氨濃度過高可刺激動物粘膜而引起流淚、咳嗽等,嚴重者可引起粘膜發炎、肺水腫或肺炎。因此,進行麻醉的動物實驗室的空氣應盡量保持新鮮,要求氨濃度小于20mg/L、氣流速度10~25cm/s換氣次數8~15次/h。冬季應盡量避免出現穿堂風。